8歲的女兒最近這段時間不愛學習,不是回到家就忘了作業(yè)這回事,就是作業(yè)寫到一半,就想看動畫片玩游戲,心思全然不放在學習上。孩子的爸爸看見了,又是著急又是擔憂,責備的話脫口而出:“你怎么回事?說過多少遍了,做完作業(yè)再玩,你怎么就是不聽?”面對父親的責備,女兒總是不耐煩地扭動身子。怎樣讓女兒聽進父母善意的提醒呢?媽媽陷入思考。
女兒之所以排斥爸爸的提醒,那是因為女兒在其中感受到的不是愛意,而是責備。父親在責備她不聽話,不長記性,不愛學習和做作業(yè)。雖然她迫于父親的威嚴不能反抗,但還是通過身體的扭動來表現(xiàn)內心的排斥和不耐煩。相對于直接的斥責,也許和風細雨的解說更有效。為此,媽媽決定換一種方式,讓孩子愛上學習。當女兒再次企圖逃避做作業(yè)時,媽媽對她說:“今天晚上我給你講你愛聽的白雪公主的故事,這個故事很長,可能要花很長的時間,所以你最好把作業(yè)做好,免得還要留一段故事到明天講。”也許是女兒感受到了媽媽的關心,這一次,女兒的家庭作業(yè)做得又快又好。
許多父母為了幫助孩子克服厭學心理,使盡渾身解數(shù),然而往往沒有收效。這是因為父母們往往喜歡以居高臨下的姿態(tài)命令或訓導孩子,該這么做,不該那么做,總是無視孩子自己的真實感受,也不能利用孩子感興趣的方式來激發(fā)孩子學習的動力。長此以往,父母苦口婆心的說教非但不能提高孩子學習的積極性,反而造成孩子厭學的情緒。
一個孩子很不喜歡吃飯,家長為此傷透了腦筋。一次,孩子的父親帶回了一個新穎別致的椰殼。孩子看到椰殼后愛不釋手,父親就把椰殼鋸成兩半,給孩子當吃飯的飯碗。結果,孩子愛上了吃飯,問題迎刃而解。這一現(xiàn)象被稱為椰殼效應。椰殼效應說的是只要父母找到正確的方法,孩子的厭煩心理就能迎刃而解。同樣是吃飯,用孩子喜歡的椰殼當碗,他就能吃得興高采烈,而用普通的飯碗,孩子就不愛吃飯。它妙就妙在變“要孩子吃飯”為“孩子要吃飯”。
雖然說的是吃飯,其實學習也是同理。如果父母在要求孩子學習時,了解孩子喜歡以什么樣的方式自主學習,并且給孩子以相對自由的選擇空間,何愁孩子不喜歡學習,何愁孩子會厭惡或躲避學習?每個父母都要學會做一個有心人,利用自己的智慧制造這樣的“椰殼效應”,讓孩子徹底擺脫厭學心理,愛上學習。比方說,同樣是作業(yè),讓孩子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完成,孩子就能保質保量地完成,并不需要父母的督促和反復提醒。
這就是椰殼效應給孩子學習帶來的好處,不僅如此,“椰殼效應”還能在塑造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時起到很好的作用。如果孩子寫作業(yè)時,姿勢不對,眼睛總是離作業(yè)本太近,父母看見了,又是著急又是擔憂,埋怨的話脫口而出:“你這是怎么回事?說過多少遍了,寫字時眼睛離書本要有一尺,你怎么就是不聽?”在這樣的責備聲中,孩子顯然感受不到父母的愛意,孩子能感受到的僅僅是父母在責備自己不聽話,讓父母失望。如果父母懂得換一種方式,輕輕說:“孩子,父母希望你永遠有一雙清澈的眼睛!”或者一句簡單的提醒“孩子,注意眼睛!”這時孩子接受到的信息是,媽媽在關心自己,為自己的眼睛擔心,孩子在感到溫暖之余,會更注意糾正自己的不良寫字姿勢。
在學校,很多老師也經(jīng)常會利用寓教于樂的方法來激發(fā)孩子的學習興趣。比如化枯燥的歷史課堂教學為去博物館參觀,化機械的死記硬背為孩子之間的背誦競賽,寓教于樂,孩子的興趣馬上就會被激發(fā)起來,學習效果也會更佳。
專家支招
好的學習習慣的養(yǎng)成,需要父母不斷地矯正和反復的強化,在這一過程中,父母應該融入耐心,細心捕捉生活中的“椰殼”,選擇恰當?shù)臅r機將之做成“碗”,以便讓孩子更容易接受,寓教于樂,寓學于樂。父母帶給孩子的應該是更陽光的自我,更自主的成長。